石鼓文

  石上刻字的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石头上刻字需要较好的锲刻工具,但当时的工具普遍比较简单,刻出的作品不美观。所以,这种刻记方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极大飞跃,制造出了坚硬度和精密度容易掌握的铁质器具,石刻技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不少出色的石刻作品。

  但石刻作品的兴盛也如同流星般稍纵即逝,千百年来散落于荒无人烟之地,历经风吹雨打,默默无闻,直到唐代贞观初期才在陕西陈仓重见天日。这些石刻作品上窄下宽,中间腰腹部位微微突出,圆形似鼓,在石鼓的侧面刻记着一些文字。人们根据石刻形状,将这些文字命名为“石鼓文”。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刻陈列馆里的石刻作品,仅有10枚,大小不等,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每个鼓上刻有一首四言韵文,十首成一组,堪称“国宝”,是现存最负盛名的古代石刻作品。

  石鼓文被称为“千古之谜”,自唐代出土至今已经近1400年。这期间,因为石鼓文残缺且数量稀少,关于石鼓文的归属、时代及刻记内容一直众说纷纭、见解不一。它是介于甲骨文、钟鼎文和小篆之间的文字,属于大篆。历经岁月侵蚀,上面的文字现存已经非常稀少,难以辨认,人们只能确定字体,但刻记的内容却有众多的版本。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些文字记载了秦王游猎时的心情和沿途的美景,描绘了环境优美、兵强马壮、人民生活安定的愉悦景象。

  不管真实内容是否如此,这些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都使其在书法史上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