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开创“飞白体”

  我国古代书法家灿若繁星,蔡邕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蔡邕(133—192),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他博学多才,在书法创作上有很大的贡献,是东汉末年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汉灵帝时期,蔡邕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郎”。蔡邕的书法在当时就备受推崇,闻名遐迩,他开创的“飞白体”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什么叫“ 飞白体”呢?我们一起走进下面这个故事,一探究竟。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令蔡邕书写《圣皇篇》。接到这样的任务,蔡邕小心细致,丝毫不敢马虎,写完后就立刻动身送往皇家藏书的鸿都门。这地方可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藏书阁的小吏们虽然官职不大,可架子很大,倨傲地让蔡邕在门口等一等。蔡邕虽然有些不高兴,但也只能在门口等着。刚好鸿都门这几天在修缮院墙,里里外外有很多工匠在干活,蔡邕闲着无聊,便站在一边看工匠们用扫帚刷墙。

  如此稀疏平常的事情,却让蔡邕捕捉到了灵感。只见工匠用蘸着石灰水的扫帚扫下去,墙上立刻出现了一道白印。墙面不够光滑,而扫帚杪又比较稀疏,蘸不了多少石灰水。所以,一扫帚下去,印在墙面上的石灰水痕中有些地方仍然会露出未被覆盖的墙体颜色来。蔡邕眼前一亮,他想,自己以前写字往往是把墨汁蘸足,一笔写下去,笔画自然是纯黑的,但如果能借鉴工匠刷墙的道理,让黑色的笔画里透出纸帛的底色来,字会不会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呢?

  想到这里,他心潮澎湃,交了文章,飞奔回家,立刻准备笔墨纸砚,开始创作。他一边回想工匠刷墙的情景,一边模拟用笔,但事情总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他写出来的字不是纸的底色露不出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显得太刻意,一点也不生动自然。蔡邕并没有灰心,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后,他反复尝试,终于掌握了蘸墨多少、用力大小以及落笔速度的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透白的笔画。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与浓墨相比,整幅字显得更飘逸灵动,别有韵味。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被推广开来,这就是“飞白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