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草书的张芝

  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出身于官宦家庭。他擅长草书中的章草,曾创新性地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书法,改造成为上下牵连而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他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巨匠,一座高峰。张芝和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被并称为“书中四贤”。

  张芝是大司农张奂的儿子,年轻时勤奋好学,不愿意去做官,潜心书法。朝廷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因此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张有道”。他潜心研究书法,尤其喜欢草书,开始时学习杜度、崔瑗、崔实的书法。其中杜度的草书有骨力,但是笔画微瘦;崔瑗、崔实宗法杜度,“书体甚弄,结字工巧”。张芝学习他们的书法,但是却不局限于此,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了独步天下的“一笔书”,当时被称为“今草”,所以他被称为“草圣”。

  “书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辈书家有两个,一个是东汉的张芝,一个是曹魏的钟繇。他说自己的书法与钟繇相比或许还能超过他,但是却不如张芝,且自己对书法的热爱程度也不如张芝。那么,张芝对书法艺术的热爱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的父亲张奂为了方便他们兄弟习文练字,就让人在河边造了石桌、石凳、墨池,张芝兄弟就以帛为纸,凡是家里做衣服用的帛,必定要先练过字,再用热水煮,让帛变白。

  他就这样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水都变成了黑色,后人将这个墨池称之为张芝墨池,而且还将练习书法称为“临池”。张芝的书法大成之后从来不轻易下笔,只要下笔必然会流传后世。他曾写道:“匆匆不暇草书。”意思是时间匆匆,自己没有充裕的时间来作草书。因为草书并不是率意而为就能够写好的,所以当时张芝的片纸只字都会被人收集,后世的人更是把他的草书视若珍宝。

  再者,张芝所独创的“一笔书”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从我国的书法史发展轨迹来看,篆书成熟于秦朝,隶书随之被创造出来,到了西汉时隶书开始盛行,此时已经有了草书,可说是篆、隶、草、行各体俱有。但是,这个时候行笔迟缓而且有波折的隶书和字字独立、带有隶意的章草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书写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代之而兴起的是写起来快捷而优美的“今草”,社会上也形成了“草书热”。这种“草书热”在张芝所生活的东汉末年达到了最高峰。

  东汉末年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潮时期,那是一个字体、书体、书家流派“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字体都在这个时候发生蜕变并走向成熟,天下人学习书法的热情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草书的出现,完成了我国书法美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课题——纯粹意义上的线的自由运动,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最有价值,也最为深刻的一场革命。

  在这场大革命中,全国上下学习草书时所投入的那种热情,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那个时候,从七岁的儿童开始,不分老幼都狂热地学习杜度、崔瑗的草书,而不是大篆等正规字。大家学习草书时非常勤奋刻苦,一心钻研,以至于忘记了疲劳,也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十天的时间就会写废一支笔,人们的衣领和袖口经常是黑色的,就连嘴唇和牙齿都会染上墨迹。在这种全民学写草书的大环境下,张芝会那样狂热地练习草书,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那里汲取了草书的艺术精粹,再加上自己的独特创新,从而创造了跨时代的大草,也就是有别于章草的“一笔书”,一时之间名震天下。他的“一笔书”一笔而成,偶尔有不相连的,但是血脉不断,写的字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非常优美。

  可以说,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给书坛带去了无与伦比的生机,而且张芝对后世的书法家影响非常大。书圣王羲之中年时就学习张芝的书法,非常推崇他;著名的狂草大师怀素也说过自己的草书得于“二张”,即张芝、张旭;草书大家孙过庭在自己的著作《书谱》中曾多次提到他练习书法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称“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