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张旭

  张旭(675—约750),字伯高,唐朝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经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他以草书闻名于世,与怀素齐名,被后世尊称为“草圣”。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为“唐代三绝”。他的诗也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他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被合称为“吴中四士”。张旭非常喜欢喝酒,所以又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为“饮中八仙”。

  张旭的母亲是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也就是虞世南的外孙女,所以张旭从小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长大成人后的他为人洒脱不羁,豁然大度,才华横溢,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他是一位非常富有个性的草书大家,经常喝得大醉,然后呼叫狂走,走累了之后就向旁边的人索要纸笔挥毫,有的时候甚至以头发蘸着墨写字,有人说他很粗鲁,就送给他一个“张颠”的雅称。其实张旭是个很细心的人,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都对书法有帮助,只要偶有所获,他就会将其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这说明了他对艺术有着狂热的爱好。张旭从担夫争道、歌女舞剑中参透了书法的变化意蕴,后来怀素和尚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笔法,也以草书而得名,因此他们俩被并称为“颠张醉素”。

  张旭的名气很大,当时的人只要得到他的只字片纸,都会视若珍宝,拿到家里珍藏起来。张旭有个邻居,家境困难,听说张旭慷慨大度,就写信给他表示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这个邻居,就回信给他,而且还在信中说:“您把这封信拿到街上,只要告诉大家是张旭写的,那最少也能得到百金。”邻居按照他的话到大街上去售卖,果然不到半天就被人抢购走了。邻居很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以万分的感谢。

  张旭的书法继承自张芝、“二王”。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荣,做到了字字有法;另一方面他又认真学习张芝所创的草书,最终创造出了变幻莫测的狂草来。传说张旭曾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的时候,他喜欢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值得一提的是,颜真卿曾经两度辞官,向张旭请教笔法。

  张旭去世后,大家都很怀念他。杜甫入蜀之后,看到了张旭的遗墨,非常伤感,就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同时代的诗人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朋友们都是非常敬爱他的。

别创“褚体”的褚遂良

  褚遂良(596—659),初唐著名的书法家,“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在隋朝时担任散骑常侍,与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是好朋友。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唐朝建立时他和父亲褚亮都在甘肃,当时薛举在兰州称帝,任命他的父亲褚亮为黄门侍郎,他则被任命为通事舍人。后来薛举的儿子薛仁杲被李世民打败,这时褚遂良和父亲就又都归顺了唐朝。

  因为李世民对褚遂良有好感,就任命他担任铠曹参军这个比较重要的职位。为什么李世民会对褚遂良有好感呢?后来,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过这样的话:“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之后,李世民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弘文馆,弘文馆中有18名学士做他的国事顾问,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以至于当时的人把能够进入弘文馆称为“登瀛洲”,而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就是18学士中的一员,主要负责文学这一块。在这样的环境下,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增。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艺在欧阳询和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变得出类拔萃。

  此外,弘文馆的日常事务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馆主”。这样的尊称,在以前是没有的,他去世之后也很少有这种情况出现。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曾经做过秘书郎的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负责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平时所记录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他回答说:“朝廷所设立的起居郎这个职位,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左右史官,不管是善与恶,都是要记录的,这样才能让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说过皇帝自己要看这些东西的。”这时唐太宗又问:“朕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爱卿一定会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责就是这样的,所以陛下的一举一动,我都是会记下来的。”由此可见褚遂良的忠贞与耿直。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时,因为褚遂良能够丝毫不差地鉴别王羲之墨迹的真伪,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请赏。他的这一能力得到了唐太宗的欢心与信任,于是他被提拔为谏议大夫。此后每当遇到大事,唐太宗几乎都会向褚遂良咨询。

与张旭齐名的怀素和尚

  怀素(737—799,一说725—785),唐朝时长沙(今湖南长沙)人,与李白是好友。幼年信佛,出家做了和尚。他是我国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圣手,他的草书被称为“狂草”,与同样擅长草书的张旭齐名,人称“颠张醉素”。

  怀素和张旭一样,潇洒率真,不拘小节,尤其喜欢喝酒。他曾经在一天之内醉了九次,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醉僧。怀素曾在寺庙内粉刷了数十面长廊的墙壁,每次喝醉酒之后为了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就会拿着毛笔在雪白的墙壁上尽情地挥毫,好像是千军万马在战场上驰骋。因此,当时的人又称怀素为“狂”,说他和张旭是“以狂继颠”。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曾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地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在书法方面付出了惊人的努力:因为没有钱去购买纸张,他就找来了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后书写。后来,他觉得漆板比较光滑,不容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上种植了10000多株芭蕉树。那些芭蕉树长大之后,他就把芭蕉叶摘下来,铺在桌子上,在芭蕉叶上练字。由于他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很快就被他给摘光了,他又舍不得将小叶子摘下来,这该怎么办呢?于是,他干脆就带着笔墨,站在芭蕉树前面,在新鲜的芭蕉叶上书写。就算是酷热的太阳照得他头晕,刺骨的寒风吹得他皮肤皲裂,他也还是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就再写另一处,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这就是我国书法史上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每天练完字后,就在寺院旁边的小池塘里清洗毛笔,时间久了,原本清澈的小池塘竟然变成了乌黑的墨水池,世人称之为“墨池”。

善草隶的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盛唐前期著名诗人、书法家,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他幼年时就以诗文闻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先后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的名声。

  贺知章的诗和文章都很不错,而且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品位,尤其擅长草隶,被当时的人看重。有些人为了得到他的墨宝,就专门找些好纸送给他,而他只要喝醉酒就喜欢写字,尤其喜欢写大字,虽然每张纸不过写上几十个字,但是大家还是将其当作珍宝。

  值得一提的是,诗仙李白也是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了长安。他在长安并没有朋友,一个人住在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李白到长安城里的一座有名的道观去游览,在这里他遇到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非常仰慕他,早就想见一面了。现在见到了本人,自然是挺高兴的,而李白也是早就听说过贺知章的大名,这样一来,刚见面的两个人经过简单的寒暄后,很快就亲切地攀谈了起来。贺知章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李白就把《蜀道难》拿给他,他看完之后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是从天上下凡的仙人!”

  傍晚的时候,贺知章邀请李白去喝酒,到了饭店点了好酒后,才想起来身上并没有带钱。他想了想,就把腰里系着的金龟袋解了下来,要拿给店家充当酒钱。李白连忙阻拦说:“这可不行啊,这是皇家按照品级赐给您的饰品,怎么好拿来换酒呢?”这时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难道你不记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吗?”李白听他说出自己的诗句,就知道这老先生不是俗人,便没再劝阻。

  他们两个人一直喝到微醉的时候才互相告别。后来,贺知章就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唐玄宗也早就听说过李白的大名,于是就任命他为翰林待诏。此后,贺知章就经常和李白、张旭等好友在一起喝酒,杜甫因此做了一首《饮中八仙歌》,对他们喝酒后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完全不省人事,后来又奇迹般地痊愈了。痊愈后的他下定决心要辞官,于是就上疏唐玄宗,请求恩准他回到家乡做道士,并且还表示把自己在长安城的家捐出来做道观,此外他还请求将数顷周宫湖作为放生池。非常敬重贺知章的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而且还特地给那座道观赐名为“千秋”。此外,皇帝还下令在长安城的东门外设立一个大帐篷,让皇太子率领百官为他饯行,而且唐玄宗还亲自写诗为他送行。

  贺知章回到家乡后的情况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甚至连他什么时候去世的也不知道。但是,据说他去世很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还与他交谈过,甚至还留下了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