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为宝的蔡襄

  蔡襄(1012—1067)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他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有着很高的书法造诣。我国书法史上提到宋代书法,素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的说法。蔡襄的书法浑厚端庄,婉美淳淡,能够自成一体。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江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

  蔡襄对自己的书画作品都非常珍惜,从来不轻易给人,因此他的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得非常少。每次他写的一些信件或是短短的几个字,人们都会当成宝贝珍藏起来。当时宋仁宗非常喜爱蔡襄的书法,朝廷的学士将《温成皇后碑》的碑文撰写出来后,宋仁宗下旨让他把碑文给抄写一遍,可是他觉得抄写碑文是件没有面子的事儿,就拒绝了,宋仁宗也没有怪罪他。

  在“宋四家”中,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都以行草、行楷见长,只有蔡襄是以楷书为主。蔡襄的字庄重、浑厚,别具一格。观其作品,给人一种清风拂面、风和日丽的感觉。他主要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书法,所以元代的倪云林曾说:“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蔡襄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牍》被认为是其最能体现晋唐风度的作品,笔画精致、体态雍容。

  当然,蔡襄的主要成就是楷书,被视为宋代楷书第一。作为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昼锦堂记》取法颜体楷书,笔力雄劲,结构严谨,颇得颜体楷书的精髓。《昼锦堂记》是欧阳修为朝廷重臣韩琦所修昼锦之堂所作的题记,由蔡襄书丹。因此,在创作的时候,蔡襄煞费苦心,将其中的每个字都单独写了几十遍,然后从中挑选出写得最好的,组成了整幅作品。所以,《昼锦堂记》俗称“百衲碑”,就像百衲衣一样,由碎布拼凑而成。也就是这个原因,导致该作品中的每个字虽都臻于完美,但整体布局和气势却受到了割裂和损害。

  欧阳修称赞蔡襄的书法“独步当世”。实际上,蔡襄并不是一个开创书法新气象的人物。他的书法严格地遵守晋唐法度,在创造性方面略显不足。但在宋代书法史上,他的地位是不容忽略的,在传承晋唐书法成就、启发后人更上层楼方面,蔡襄做出了他的贡献。

  蔡襄流传于世的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以及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也是他留下的书法珍品。

苏东坡“今日断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多才多艺,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还是个美食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

  苏轼和弟弟苏辙曾同榜考中进士,而且都位列前十名,苏轼是第二名。据说这里发生了一个小小的误会:几个主考官看到苏轼写的文章后都非常赞赏,并将其定为第一名,可是最后上报给主考官欧阳修审定时,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把原本列为头名的考卷改为第二名,结果试卷拆封后却发现是苏轼的文章,这让欧阳修感叹不已,可是木已成舟,苏轼只能屈居第二名了。后来在苏轼到欧阳修家里向他道谢时,欧阳修当着众人的面说:“读子瞻的文章,不知不觉汗就出来了,老夫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而且,他还在家里对儿子说:“三十年后世上不会有人再谈论老夫,大家都会谈论苏子瞻。”果然,三十年后人们所谈论的都是已经成为文坛盟主的苏东坡。

  后来,苏轼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向宋仁宗呈上二十五篇《策论》,里面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真知灼见。宋仁宗非常高兴,他回到宫中对曹皇后讲:“我今日为后世子孙选了两个太平宰相。”

  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打入大牢。宋神宗为了试探他究竟有没有怨恨自己,就派了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到监狱里和苏轼睡在同一间牢房里。白天吃饭的时候,小太监故意说些犯上的话挑逗他,可是苏轼在一边吃得津津有味,却一句话也不说。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倒头就睡,这时小太监说:“名满天下的苏学士睡这种床,岂不可叹?”可苏轼还是不理会他,而且很快就鼾声大起。这时小太监终于认识到像苏轼这种心底无私的人,绝对不会是坏人。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推醒苏轼,对他说:“恭喜苏学士,您就要被赦免了。”果然没过几天,宋神宗就赦免了苏轼。

  黄庭坚曾经对苏轼说:“当年王右军写字可以换鹅,现在先生您的字却可以换羊肉。韩宗儒这个人特别喜欢吃羊肉,每次从您这里得到一封书信或是几个字,就会拿去换上十几斤羊肉。”后来,苏轼升任翰林学士,与韩宗儒有公务上的接触。有一天,韩宗儒写了一封信给苏轼,派仆人送给他,并且叮嘱仆人一定要让苏轼回信。可是,苏轼看了信之后就是不写回信,这个仆人再三请求,急得差点哭了,这时苏轼才说:“你回去告诉你的主人,今天我这里断屠不杀羊,他今天没有羊肉吃了。”这就是苏东坡“今日断屠”的故事。

  有一次,他的好朋友驸马王晋卿给他写信说:“我经常花重金购买你的字,最近更是用了三束丝织品才换到两幅字。你近日如果写有字,那应该给我寄来一两张,不要让我再破费了。”苏轼一看就笑了,他拿出澄心堂的纸、李承宴制的墨,用鸡毛笔写了一幅《黄泥坂词》,大约两百多字,送给了王晋卿,而且还附上一张字条说:“这些字不知道够你制办冬衣吗?”

擅长草书的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著名的孝子,以“涤亲溺器”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幼年时的黄庭坚机警聪明,一本书读上几遍就能够背诵。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觉得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感叹世上已经好长时间都没有这样的佳作了。从此之后,黄庭坚开始名震四方。

  黄庭坚早年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和苏轼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开玩笑。苏轼从乌台诗案中脱险出狱后,曾经与好友黄庭坚胡侃说:“我在大牢里的时候,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饭,照样睡得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啊。”黄庭坚问他什么是三白饭,他说:“一撮盐、一叠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说过这件事后,苏东坡很快就忘记了。有一天,他接到黄庭坚的请帖,说是请他去吃皛(xiǎo)饭。苏轼还以为黄庭坚请他吃的是珍馐美味,但是他到了黄庭坚家里时,却发现桌上只有盐、白萝卜、白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被黄庭坚戏弄了。

  几天后,黄庭坚也接到了苏轼的请帖,说是请他到家里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肯定要报复自己,但是又很好奇毳饭究竟是什么,最后还是去了。他到苏轼家里后,苏轼陪着他从早上聊到了晚上。他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了,就催问毳饭在哪里?这时苏轼慢吞吞地说:“盐也毛(音mo,是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都在享用啊。”黄庭坚短暂的惊愕之后,两个人同时放声大笑。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而他的楷书也自成一家。在草书方面,黄庭坚学习的是当时的书法家周越,但其草书笔法的成熟还是在于他对草书精髓的深刻领悟。黄庭坚曾说,张旭、怀素都是在醉酒的时候挥毫泼墨,所以能出神入化。而他自己不喝酒,“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所以无法做到一挥而就、酣畅淋漓,经常遇到阻滞。实际上,黄庭坚的作品收放自如,虽然是在清醒状态下运笔,也能进入自然挥洒的妙境,而且更显从容淡定。这跟他参禅悟道,将心得运用于书法创作中有密切的关系。他的《诸上座帖》等佛语草书作品,都深得禅理之妙。可以说,黄庭坚开创了中国草书的新境界。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书法风格深受苏轼的影响。从传世的黄庭坚行书手札作品来看,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都留下了苏轼书法的印记。黄庭坚对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非常推崇,曾写诗总结他临摹《兰亭集序》的心得体会:“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由于对王羲之的推崇,还发生了一段阴差阳错的故事,机缘巧合,成就了黄庭坚行楷大字的书风。据说,他在京口的断崖上见到一篇《瘗鹤铭》,误以为是王羲之的作品,便潜心揣摩学习,大字行楷书风渐渐成就,可谓是歪打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