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的传说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因其产于浙江湖州(善琏镇),故称为湖笔。相传,湖笔的发明者原是秦国有名的大将军蒙恬。

  传说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各国都想扩大自己的疆土,称霸天下,所以经常打仗。秦国的一位将军蒙恬,奉命常年驻守边疆,为君王东征西讨、开疆辟土。因为战事频繁,蒙恬几乎需要天天汇报军情,但用刀刻竹简的方法很不方便,刻快了容易割破竹简,刻慢了又很费工夫。这令他十分苦恼。

有一天,战争形势危急,蒙恬需要立刻向大王汇报,请求指示,没时间细细地把情况刻在竹简上,但时间就是宝贵的战机,一刻也耽误不得。蒙恬焦急地在营帐中走来走去。这时候,他突然看见了武器上的红缨穗,灵感涌现,就扯下红缨穗绑在细小的木棍上,蘸了一些有颜色的汤水在白布上写起来,这比刀刻的速度快多了,蒙恬不一会儿就写完了。他意识到,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快书写的速度,从此以后,他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来书写战报。

  但小细棍不是很好用,蒙恬一直苦思改进之法。一天,他出去打猎,捕获了一只兔子,他发现兔子挣扎了一段路后,沾了血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一条长长的血迹。这不是挺好的材料吗?蒙恬欣喜地把兔子尾巴上的毛剪下来,插在了一根细细的空心竹管内,做成了第一支“兔毛笔”。但兔毛又油又光,蘸不上墨汁,容易分叉,一点也不好用,蒙恬就随手把它丢弃到门前的石灰坑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蒙恬无意中发现那支被自己扔在石灰坑中的兔毛笔的毛变得又白又顺。他捡起来,试着蘸墨写字,惊喜地发现书写变得非常流畅。同样一支笔,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原来这石灰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兔毛笔经过碱性石灰水的浸泡后,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又柔顺又吸墨。从那以后,蒙恬因地制宜,利用北方驻地的狼毛、羊毛等,不断地进行毛笔的改良和研发,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毛笔。取材的多样性,极大地方便了毛笔的制作,毛笔就这样被广泛地应用开来,蒙恬也被后世称为“笔祖”。

  传说终是传说,事实上,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的改良者,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蒙恬去世后,善琏人不忘笔祖恩惠,在永欣寺旁建造了一座“蒙公祠”,将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因此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每当蒙恬和其夫人笔娘娘生日(相传分别为农历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时,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这类民俗活动一直延续着。

  湖笔的成名,则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有关。赵孟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赵孟曾要人替他制笔,有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梦笔生花”、“江郎才尽”与宣笔

  宣笔的产地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所产的纸笔便以宁国府的治所宣城为名,称为宣纸、宣笔。唐宋以前,宣笔、宣纸都是贡品,自元代以后,湖笔兴起,宣笔衰落。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宣笔又逐渐恢复了生机。

  宣笔选材严格、制作精细。在古代,宣笔中的上品所使用的兔毛必须是秋天捕获的野兔,而且是吃野竹叶、喝山泉水长大的成年雄性兔子的毛,制笔时只选用其脊背上的一小撮弹性最强的黑毛。只有这样的兔毛才能制出具备尖、齐、圆、锐特点的上等宣笔。由此可见,宣笔的材料极为珍贵难得。

  许多成语故事与宣笔有关。“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就是两个例子,而且恰巧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梦求注》记载,公元474年,南朝朝廷命官江淹被贬到浦城当吴兴县令。据传,一天夜里他在城西的孤山上过夜,在睡梦中,见到一神仙,神仙给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也就是彩色的宣笔。醒来后他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所写《赤虹赋》《青苔赋》《别赋》才情尽显,所著文章天下皆知,成为一代文章风流的魁首,于是人们就把江淹的才学归结到神仙所给的笔上,称为“梦笔生花”。自此,“梦笔生花”就成了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代称,也表示写作水平很高的意思。然则“好景不长”,当江淹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反而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把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无可取之处。

  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一天夜里住宿在冶亭,梦到一个老人,自称是晋代文学家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手中,已用了很多年,现在该还给我了。江淹便从怀中取出五色笔还给老人。从此,江淹便才思衰竭,再无美文佳句传世。于是,“江郎才尽”就成为才情文思衰退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