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

 

碑的概念


  提到“碑”,大家一般会想到伫立荒野的墓碑之类,其实,“碑”包含的种类很多,由于用途的不同会有很多种形式。一般来说,“碑”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广义的碑,一个是狭义的碑。广义的“碑”是和“帖”相对应的,指除去刻帖之外的所有石刻文字形式,包括碣石、摩崖、墓碑、功德碑、墓志、塔铭、刻经、造像记、石阙铭、画像题字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刻或写有文字、图案等信息的石质载体,都可称为碑。而狭义的“碑”则特指诸多石刻文字形式中的一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盛行于汉、唐时期的一种石刻形式,主要包括墓碑和功德碑等。

 

帖的概念


  什么是帖?大家对“帖”的概念一般都很含混,一般认为“帖”就是通常说的“字帖”,就是书店里卖的用来学习书法的古代人写的字,不管是墨迹还是碑拓都统统称为“字帖”,而在我们通常所谓的“字帖”里头,有很多是属于“碑”的范畴的。


  一般来讲,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帖”就是包括写于纸帛的“墨迹”和刻于木石后经槌拓的“刻帖”;狭义的“帖”则单指“刻帖”,“碑帖学”里的“帖”就是专指“刻帖”。

碑的制作


一、撰写碑文
  制碑之前首先要知道立碑的目的,根据需要构思撰写碑文。不同类型的碑碑文的体裁也各具特色,其中以功德碑、庙碑、墓碑最为常见和典型。
  制碑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记录历史事件、歌颂贤者功德等,使其永传不朽,所以对撰写的内容水平要求相对比较高。撰写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文辞力求优美。

二、碑额、碑文的形式排布
  在刻碑之前,需要根据碑石的尺寸大小对所书文字进行排布。首先确定碑额、装饰图案和碑文的位置,然后根据碑文内容的多少确定每个字的空间安排,一般在书家书丹之前就把整个布局算好,就像进行一次书法创作一样,以石当纸,字的大小、间距、行距都要提前做到合理布局。

  帖的制作
  刻帖的制作程序跟碑大体差不多,只是有细节上的差别。而帖的另一种形式墨迹的复制则是另一种特有的方法。

  墨迹的复制
  墨迹的复制方法有两种,一是摹写,即硬黄响拓;一是临写。

 

学习书法如何选择碑帖


一、宜选古代最好的碑帖
  法帖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就是自己的楷模、老师,当然是越优秀越好。古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是取法乎下,自然是得乎其下下了。在初学的纯粹摹仿阶段,如果选取了最好的帖,一上手就可能纳入最正确的轨道,倘若一开始被坏帖引入歧途,先入为主而成习惯,以后即使醒悟,改也很难。一个人的书写习惯是很不容易改变的。

二、最好选取墨迹法帖
  墨迹法帖没有经过刻工力凿的加工,书家用笔的轻重及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一目了然,甚至连点画的勾连呼应,用墨的浓淡枯湿,虽毫芒而可辨。这样的字迹极便于摹临。启功有一首谈自己学书经验的诗说:“少谈魏晋怕徒劳,简椟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所谓师笔就是以墨迹法帖作范本。当遇到某种帖既有白纸黑字的墨迹又有黑底白字的刻本时(如孙过庭的《书谱》),一定要选取墨迹而不要刻本。

三、针对自己的爱好和问题选帖
  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其艺术特点是各有千秋的,而学者又总是各有所好。只有选取自己最喜爱的法帖作范本,学习起来才容易理解,便于入门,在这一点上不必苟合他人,随大流。不过,在发现了自己的字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时,为了有效地克服自己的毛病,也应当选择一种自己并不大喜欢,但对改正毛病很有好处的碑帖来临。比如自己的字结体总是很松散,又缺乏骨力,就可以选取柳公权的字来临摹,因为柳体字结构严密而富于骨力,是医治松散乏力的一剂良药。有病服药,喜不喜欢是不能顾忌太多的。

楷书的用笔


楷书的用笔技巧

一、提按

  提和按是两个相反方向的动作。由于毛笔是柔软而有弹性的,因此书写时在做平面运动的同时,还在做上下运动,因此提按动作是书写毛笔字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它广泛地运用于书写点画的全过程中。

二、顿挫

  顿和挫也是两种常用的笔法。顿比按动作稍大,常用在点画的起笔、收笔、折笔处。顿笔要厚重,使点画沉稳、力透纸背。挫笔,指顿笔之后略微提笔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笔锋方向的动作,通常与顿笔结合使用,常用在点的收笔、折笔和钩、挑处。挫笔能使笔锋瞬间变向而饱含力量。

三、藏锋、露锋

  藏锋和露锋是笔画表现出来的两种形态。藏锋指的是笔锋藏在笔画中间而不外露。汉代蔡邕在《笔论》中云:“藏锋,点划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露锋是针对藏锋而言的,指使笔锋外露的书写动作。清人蒋和在《书法正宗·笔法精解》中说:“唐宋碑刻,多出锋(露锋),芒铩铦利。运笔之法,斜正上下,平侧偃仰,八面出锋,始筋肉内含,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

四、逆锋入笔、顺锋入笔

  逆锋入笔与顺锋入笔是入笔书写时的两种方法。书写点画时,笔从空中运动到与纸接触,叫作入笔。入笔的方向与笔画首端的运行方向相同,称为顺峰入笔;入笔的方向与笔画首端的方向相反,称为逆锋入笔。顺锋入笔往往笔锋外露,故又称露锋入笔;逆锋入笔笔锋内藏,故又称藏锋入笔。

五、中锋和侧锋

  中锋行笔和侧锋行笔分别简称为中锋和侧锋,是写点画时运用毛笔笔锋的两种方法。所谓中锋用笔,是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笔锋始终处于笔画的中心线,不偏向任何一侧。中锋行笔,笔身正立,笔毫在纸面上的压力统一,万毫齐力,墨汁能够顺着笔毫直注纸中。写出的字笔画饱满圆实,不轻飘,质感好。中锋行笔的关键在于保持执笔的平稳端正,善于随时调整和理顺运行中的笔锋。

  侧锋用笔是与中锋用笔相对而言的,指的是笔在运行过程中,主锋偏于笔画的一侧,不能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侧锋行笔笔毫在纸面上的压力不一致,主锋偏向的一侧压力重,着墨也重,另一侧笔毫压力轻,所以着墨也轻,受墨不均导致笔画单薄轻飘,不能圆浑沉着,缺乏厚重的质感。因此初学者要学会中锋用笔。

行书的用笔


一、点画多用露锋

  在用笔的基本原理上,行书和楷书是一致的,但由于行书行笔比楷书行笔速度快,起笔和收笔往往顺势起落,造成大量外露的笔锋,因此行书中的露锋要比楷书中使用的多。藏锋可包气,露锋可纵神。藏锋用笔显得沉稳厚重,露锋用笔显得轻快飞动。
  行书露锋用笔不仅便于书写,还能加强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字势显得活泼、潇洒,又富于变化。但是行书也并不是完全使用露锋,如果笔笔露锋,就会“锋芒毕露”,显得太过轻薄、俗气。因此,行书中也穿插用藏锋,使得字形既沉稳又活泼。

二、多用侧锋逆势入纸

  书法的用笔以中锋为主。赵孟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千百年来,用笔的皆以中锋为主。前面我们提到,除了秦小篆以外,几乎很难找到完全使用中锋的书法,大部分书作都是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之以侧锋,随着书写的推进,中锋和侧锋之间在不断转换,正所谓“中锋以运笔、侧锋以取势”。与楷书相比,行书中的侧锋明显增多,但并不意味着这与中锋用笔的法则相违背,而是借用侧锋用笔,使得书写的点画形态更加丰富多姿。

  行书中侧锋入纸居多,也是与书写速度相关。快速的书写需要点画间笔势连贯,回环往复的行笔、点画的起落要求凌空取逆势。

三、点画间连带呼应明显

  行书比楷书书写速度快,因此点画之间的呼应更加明显。有的两边之间时常出现以游丝牵连的情况。所谓游丝,指的是行草书中两个笔顺相承接的点画之间相互牵连的轻细线条,也叫牵丝。行书中适当地运用牵丝,既能加强点画间的连带关系,使之脉络通畅,又能赋予字形萦回流转、婀娜多姿的体势。但牵丝的使用也要得当,当断则断,当连则连,如果牵连太多就会弄巧成拙。

四、化折为转

  行书中的转折处,用方折的写法较少,大多采用圆转的笔法。但转笔切不可写成毫无变化的圆弧,当有轻重、缓急的用笔变化,转中有折,圆中有方,方圆兼施才更有味道。
  启功先生曾把折笔和转笔的运笔比作公交车进站:公交车行驶要经过每一个站点,站点就像笔画的转折处。好比有乘客上下车,公交车会在站点停车,等乘客上下车后再开动;如没有人上下车,则公交车会在站点稍停或稍微减速后继续行进。在速度上,前者好比楷书的折笔,后者就好比行书的转笔。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楷书和行书写转折时的节奏问题。

五、点画省略

  行书为了书写更加便捷,在不影响汉字识别的前提下,有些字在书写的时候可以省略某些点画。各种点画当中,点的省略最为普遍。前面在楷书章节中我们讲到,点可以向不同方向延伸形成其他笔画,而在行书中,有些笔画就简化成了点。点的姿态各异,有多种变化,写起来要比横竖撇捺更加快速便捷,同时又丰富了字形。

草书的用笔


草书的用笔特征

一、起笔

  由于草书书写时运行速度很快,笔画间的连贯动作非常多,因此每一笔在行文当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所以说在研究草书起笔动作时,不应该从笔毫接触纸的那一刻算起,落纸之前的空中动作就已经是起笔的动作了。草书书写时连续性较强,因此起笔时往往不校正笔毫形状而直接落笔,起笔随意性较大,所以造成笔画形态上也变化万千。

二、行笔

  草书中的一个笔画,在楷书中往往是几个笔画的组合,也就是说,在楷书中要分好几笔完成的笔画,在草书中需要一笔来完成,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笔画。这种新的组合,打乱了楷书的笔势,改变了很多楷书用笔的路线和方向。这样,草书就以运转、顿挫、提按等笔法,变化出了各种各样的中途笔画形态。
  孙过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使”指笔的上下左右运动,“转”指的是曲线的转换方法。草书的基本笔法和主要特征,就是由使转来完成的。使转中最关键的是对笔形和节奏感的控制。在草书中通常会有多字一笔完成的情况,对控笔能力和书写的节奏有更高的要求。
草书是从正体字变化而来的,因此草书的笔画通常还留有其母体的痕迹,在书写中以实笔表现笔画或者代替正体的部件,以虚笔表现笔画之间的牵连。这一点在章草和小草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在大草中则差别比较细微,有时甚至很难分辨。为了将行笔过程中的笔形交代清楚,书写时通常运用提按、顿挫等动作,这样既丰富了笔形,又增强了书写时的节奏感。

三、 收笔

  草书收笔时,往往要照应到与下一笔的连贯,最忌一挥了事。草书收笔动作一般比较小,有的甚至看不到收笔的动作,这与其起笔道理一样,收笔动作是在空中完成的,但气韵却很充沛地留在纸上,因此草书贵在“笔虽尽而势无穷”,字势上下连绵,神完气足。

篆书的用笔


篆书的用笔特征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用尖锐的利器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书写”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坚硬的物体,因此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多用折笔而少见转笔,笔画也比较纤细。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变得比较丰腴粗壮,这是进入金文阶段的标志。
  甲骨文在不同书家的笔下,用笔也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临摹方法,追求准确地再现甲骨文的字形和用笔。在书写时,我们应注意用笔力度的变化。甲骨文的笔画遒劲有力,细而不轻,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也是我们精临甲骨文需要注意的特点。
  由于刻画甲骨文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硬材质的,刻画时是硬碰硬,因此在文字的转折处很难一笔完成,往往是靠两笔搭接而成,因此在用毛笔临摹时应注意搭接处要自然,切忌生硬。
  甲骨文的笔画坚实有力,沉着痛快,追求圆、健、活、简的表现效果。近年来,书家们尝试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甲骨文,其用笔更富有笔意和墨色变化,为甲骨文的创作开拓了一条更宽的路。

二、金文

  金文的制作过程与甲骨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表现出来的笔法上和甲骨文也有很大的差异。西周的金文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金文又显现出不同的用笔特点。西周早期的金文,笔画开始有了波磔,粗细变化明显,有些字习惯性地使用肥厚的“复笔”。用笔的转折处,圆笔逐渐增多。中期的金文,笔画中的波磔和肥厚的“复笔”逐渐减少,中段董作宾书 甲骨文轴逐渐饱满、圆润起来,《毛公鼎》即是这一时期金文风格的代表。晚期的金文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散氏盘》一类的率意、恣肆的书风。西周之后的金文,一方面出现了像《王子午鼎》《中山王厝壶》等装饰性很强的风格;另一方面,其风格向秦小篆的方向演变,用笔逐渐变得粗细均匀,起收处藏头护尾,更加规范化。从用笔共性上来看,金文的起收笔显得含蓄而深沉,转折处一笔完成,而不是两个笔画搭接组合。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中锋用笔为主,要使笔画婉转流动、浑厚沉着。

三、小篆

  小篆自秦代至清代,尽管构形和基本的用笔没有大的变化,但因为时代风气和书家各自追求的不同艺术效果,因此用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渗入了行、草书笔意,有的则大小篆笔法结合,因此在临摹不同的作品时,既要把握其用笔的共性,又要尊重其用笔的个性。

隶书的用笔


隶书的用笔特征

一、相对篆书而言,隶书的用笔变得更加丰富了。

  隶书把篆书圆转婉通的笔画,改变或分解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形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等基本点画。篆书的笔画是圆转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多用转笔,极少有折笔。行笔时笔尖保持在笔画中间,这就是所谓的中锋用笔,笔画和笔画之间没有笔势呼应,因此书写笔画没有先后顺序,这样的书写方式同时也大大影响了书写速度。隶书一改篆书的纯中锋用笔,而是中锋、侧锋兼用,出现了“一波三折”和“蚕头燕尾”,撇、捺上挑出锋,用笔提按、顿挫分明,并将篆书的转笔化作更为直接的折笔,笔画之间出现笔势照应,笔顺逐渐固定下来,书写时有更强的节奏感。

二、“蚕头燕尾”产生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因为隶书快写时,由于收笔迅速,笔锋顺势弹出,笔画右边的终止处会出现一种波磔形的燕尾。起笔是与上一笔的燕尾照应,因此是逆势入纸,其状若“蚕头”。

  第二个原因,是追求汉字装饰美的愿望使然。

毛笔的选择与使用


一、毛笔的选择

  进入店铺,琳琅满目的笔总会让我们挑花了眼,从万千笔中挑出一管适合自己的,绝非易事。但是一根好的毛笔都会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尖”“齐”“圆”“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毛笔四德,这也是笔匠们制笔时的一个共同的目标。

  “尖”指的是笔峰部分十分锐利,在书写时反应灵敏,能自然收锋。不论软毫硬毫,笔峰部分都应该精纯锐利,书写时才能在细节处做出效果。我们指的“尖”是相对来说,过犹不及,如果太尖,也会使笔尖变软,影响效果,所以用锐利一词更加准确,因此也有“锐、齐、圆、健”的说法。

  “齐”指的是将毛笔笔头展开,笔毫排列整齐均匀,不会有参差不齐的现象。

  “圆”指的是笔头外形呈圆锥形,饱满、匀称且没有凹凸感,而从毛笔的使用来说,指的是在书写时受力均匀,不会出现偏锋现象。

  “健”指的是毛笔书写时有弹性,提按自如,这要求笔腰部分劲健有力。

  除了以上四条要求外,在毛笔的选择上,还应根据书写者的习惯、所书写字体风格、字体大小等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来说,初学者对毛笔柔软的习性把握不好,可选择相对容易控制的硬毫或兼毫入门,如大狼毫、“七紫三羊”。写笔画精细的小楷书,对笔锋的要求也更高,可选用纯狼毫;书写篆隶,则可以选择蓄墨效果好的羊毫笔。此外,笔锋要与所写字体大小相匹配,一般用到笔头的中部即可,不要用到笔根,也不可小笔写大字。

二、毛笔的使用保养

  对于书家来说,寻一支得心应手的毛笔是极其难得的,有了好的毛笔,我们就更要学会保养,来延长毛笔的使用寿命。

  新笔的笔毫外部刷有一层胶体,在开笔时,需用温水浸泡,把笔毫泡开。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等到笔锋部分浸泡开即可,若时间过长,笔根部分的胶质也被泡开,笔毫就容易脱落。

  之后每次使用毛笔时,也需要将笔毫用水浸湿,然后再沾墨书写,这样可以让水成为笔毫的保护膜,使其不受墨汁的侵蚀,起到保护笔毫的作用。

  用完毛笔之后,要及时将其冲洗干净,悬挂晾干,毛笔笔尖自然下垂,待笔头彻底干燥之后,方可套入笔套之中,若笔头尚未干燥套入笔套中,会出现发霉、腐败的情况。另外,洗净的毛笔也不可直接插在笔筒中,这样笔毫中残留的墨汁会流到笔头根部,时间长了会使得笔头腐烂、脱毛。

  在携带毛笔外出时,可用竹制的笔帘裹好带出,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笔毫通风干燥,还可以保护毛笔不受损坏。

 

墨的选择与使用


一、墨的选择

  墨也有优劣之分,质量上乘的墨块要具备质细、胶轻、质坚、色黑、声清、味香的特点。

  质细,指的是墨块的质地要细腻,在研磨时没有沙子等杂质,烟质粗细适中得当,与胶体融合均匀。

  胶轻,指的是骨胶不能过多。胶质过多时,稍微研磨就可以使墨汁变得很稠,但书写时黑度不够,呈现灰色,还容易出现滞笔的现象。若胶轻,则书写颜色较黑,且书写流畅。

  质坚,指的是墨块的质地坚硬,与水相遇时不易溶化。在制墨时如果所用的烟和胶的配比合适,捶打的次数也足够多的话,便可以使其融合得非常均匀,质地就会变得极其坚硬。

  色黑,指的是墨色要黑。胶和烟的配比极其重要,稍有不慎便达不到色黑的效果。

  声清,指的是在磨墨过程中听不到声音,说明墨块中没有杂质,品质上乘。

  味香,指的是墨要略带香味。墨块的主要原料是有刺激性气味的烟和容易腐败的动物胶,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通过添加香料来使墨块略带香味。这样既可以增添书写的愉悦感,还可以防止墨块腐败,但添加的比例要得当,不然适得其反,影响墨的呈现效果。

二、墨的使用

  磨墨要用到砚台和清水,若水中含有杂质,则会影响墨的效果。开始研磨时加水不易过多,以免将墨块浸软,用水滴逐渐添加即可。

  在磨墨时,要将墨块拿平,手臂悬起,与桌子平行,缓慢、平稳地按照顺时针方向研磨。不宜过快,范围尽量大些。用力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若用力过猛,易导致墨块折断,不宜保存。浓度要适中,不宜过浓,浓则导致书写时因墨稠而出现滞笔现象;相反如果过稀,则水分过多,书写时会过度洇化,不易控制。

  在磨墨时一次不要研磨太多,也不要提前研磨备用,最好是用多少磨多少,随时用随时磨,若搁置时间过长,胶体和烟会渐渐分离,用此墨书写,笔画黯淡无光还容易褪色。

  磨完墨后,要注意将墨块浸水部分残留的墨汁清理干净,以免浸水部分结块散落。用后的墨块不要放在砚池里面,最好放在匣子里,避免阳光暴晒,防潮防湿。

纸的选择与收藏

选纸

  纸的种类繁多,且产量较大,质量难免参差不齐,学会选择好纸,选择适合自己的纸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花些工夫认真学习。在选择好品质的纸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质地

  质地好坏是在选择宣纸时最需要重视的一点,如果质地不好,既影响书写效果,又容易损坏毛笔且不易保存。古今名纸都以其质地见长,在选择时,纸质细腻柔韧,紧密绵软的最好,这个目测或者靠手感就可以。其次是颜色,纸要洁白,若是不白,说明制纸的材料不过关,若是染色纸,也要注意上色均匀的才是好纸。最后要注意纸的表面是否光滑,有没有杂质。虽然纸的表面有光滑和粗糙两种,但是过犹不及,太过光滑书写时不易控制,容易显得笔画轻浮、不入纸;而如果过于粗糙,则会影响笔画质量,而且还会损害毛笔。

吸墨性

  纸的吸墨性也很重要,在书写时,纸与墨的配合程度越高,呈现的效果也就越好。若吸墨性过强,则稍一滞笔就会出现团状的洇化,这样的笔画出现在作品里,会显得字软弱无力、缺乏精神。但若是吸墨性太差也会影响书写效果。另外,在吸墨性方面还要考虑到自身的需求,要选择适合自己所写字体,或所画画风的纸。

  对于宣纸的选择,除了用以上两个基本评判标准来保证质量以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

纸的保存

  虽说纸有“千年寿纸”的美称,但是在纸的妥善保存方面我们仍然要格外重视,尤其是对于古纸收藏爱好者来说,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防潮防霉

  不少古纸流传至今,可见纸是可以长久保存的,但一定要注意保存的环境是否适宜。

  若是纸受了潮,会发生粘连,还会在表面出现水渍,长时间下去就会生霉腐败,即便拿去装裱处理也无济于事。因此,我们在保存时要将纸用防潮纸包好,再放到干燥、通风的地方收藏。

防蠹鱼

  蠹鱼是一种无翅小型昆虫,也称衣鱼,多生于古旧的房屋和古书中,喜欢食纸中浆糊类的东西,可谓是存纸过程中的“天敌”。古代流传下来的墨迹作品中,就有许多虫蛀的现象,有的甚至大面积的破坏了作品的原貌,难以修复。为了防止虫蛀,可以采用黄檗染纸,黄檗也是一味中药,可清热、去湿、解毒,也可杀虫,敦煌石窟之所以长时间保存完好,都归功于此。还可用花椒水染纸,也能达到此效果。或者放置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东西,如麝香、芸草、樟脑丸、樟木条等,都可以起到防虫蛀的效果。

防暴晒

  经过长期暴晒的纸会变脆干裂,纸色也会发黄发旧,不仅影响纸的品相,而且变脆以后极易破裂残损,不易保存。所以,在纸的保存过程中,要避免太阳光的长时间照射,应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防折叠

  经过加工处理制成的纸经过长久放置,经不住折叠,会产生裂痕甚至断裂。所以在保存时一定注意要平整地放好,避免产生折痕,影响纸的品相。

 

砚的使用与保养


一、砚的使用

  首先,在平时不用砚的时候,要在砚台里储存一定量的清水,以水润砚,清水要每天更换,不能让砚池长久干燥。然后,在每次使用时都要重新换清水,不能用养砚的水作为研墨的水。在这里,一定要切记不能用热水,这样会损伤墨块,影响书写效果的同时,也使墨块的质量大打折扣。用过之后洗砚的步骤也极其重要,古人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所以一定要将砚池里的余墨清洗干净,绝对不可以让余墨凝固在砚台上面,这样会妨碍下一次研墨,墨渣还会损伤笔毫,新旧墨汁混合在一起也会影响发墨的效果。清洗的时候不能用坚硬的清洗工具,如钢丝球等,这些东西会在砚面上留下划痕,破坏砚台的品质,影响砚台的使用寿命,也不可以用纸巾一类比较容易破烂、溶化的材料清洗,这样在清洗过程中,破烂的纤维可能会黏连在砚面上,也会损害砚台的质量。

  磨墨的时候,如果是用的新墨块,就应非常小心,磨的时候力道要轻,不然新墨块的棱角会划伤砚面,且在磨完墨之后,一定要将墨块取出砚池,不然墨块会和砚面黏在一起,取下时容易损伤砚面。若真的不小心黏上了,也不要用力猛拔,要用水润开,轻轻挪动,慢慢取下来。

二、砚的保养

  我们要想延长砚台的使用寿命,就一定要会用砚,一定要根据上文所介绍的使用方法来进行,不然损坏了砚面,再怎么养护也没有用了。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后期的养护方法,将洗好的砚台风干之后,要放入砚匣里面,并用清水润之,且要每日更换。收藏时要避免阳光的直射,否则砚石容易干燥,长久照射也会使砚匣干裂。赏玩时,要尽量在桌子上铺上毛毡,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金属和玻璃等,以免利器碰伤砚台,损害品质。

  古人说“砚无床,不称王”,所以一个好的砚台,一定要配上一个优质的砚匣,这样的砚匣不仅具有保护砚台不受伤害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三、砚的挑选

  在挑选砚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看,看做工是否精细,品质是不是温润浑厚,铭文和装饰是不是符合当时所处历史时期的讲究,还要注意新旧问题,是否经过后期的处理、修复等。如果经过后期处理了,与原本的砚石一定会有一定差异,所以在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并要学习自己所选砚石的历史资料背景等,知己知彼,才能有望得到一方好的砚台。

  看完了接着要试一下手感,也就是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婴儿的皮肤一般光滑细腻,说明石质较好。若摸上去有一种沧桑的粗糙感,则证明石质较差,这样的砚面磨出来的墨也不会很细致,甚至可能出现比较大的颗粒,影响书写效果,不实用,更不用说有什么收藏价值了。

  之后要敲,听听声音,将砚面用五个手指托空,然后轻轻地敲打,或用手指轻轻弹砚面,听声音。若为端砚,敲出的声音如同敲木头一样,则为端砚的佳品;若同敲瓦的声音一致,则稍差一点;若同金属声相似,则为下品。而歙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发出“噗、噗”的声音,就说明该歙砚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为下品。所以听声音辨认品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接着要洗砚,用水润之,看一下砚石的本来面貌,尤其是古砚上会沾染墨痕遮盖了砚石本身的天然纹理,也分辨不清年代及砚石的坑口,更看不出是否有损坏或者修补过的地方,所以在挑选时一定要将砚上的附着物洗净,看清砚石的本来面目。

  然后是要掂一掂重量,同样大小的砚石,越重的则石质较为紧密,而越轻的则说明石质松散,这个方法很适用于歙砚的选择。

  除此以外,砚的挑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尤其是长期从事收藏的爱好者们,但这些最基本的方法还是应该掌握。